国乐名家

【古筝简史】筝,自古有“秦筝”之称,是因为它大约源于战国时期的秦(疆域包括今陕、甘、川、渝地区及晋一部),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故近代又称之为古筝。据史籍记载及当代发掘的类筝实物推测,筝自春秋晚期至战国已有流行,尤以秦地(今陕西及甘肃东南一带)为盛。《史记•李斯列传》记,李斯于公元前237年在其谏逐客书中描述;“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是史籍中关于“筝”的最早记载。 筝的起源,历代史籍中有多种说法。筑(竹)身瑟弦说,蒙恬造筝说,破瑟为筝说。后经史料记载推断,破瑟为筝说为演义,蒙恬造筝说与史不符,唯筑(竹)身瑟弦说较为合理,可信。而“筝”名称的由来,尙可以后汉刘熙《释名》所描述的“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为据。尽管历代筝的形制大同小异,弦数多少不一,但其结构原理和表演技法是一致的,同是五均调律定音的弦柱乐器;同是左右手配合、弹按并重,声韵互补,以达到表现不同情趣、不同风格的“奋逸响、妙入神”的雅韵妙曲来。 在当代,筝及其音乐艺术是唯一完美地保留着艺术流派、且为最受大众青睐、最为普及的中国传统乐种;筝及其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与它在发展历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我不无关系。从其最初的“五弦筑身”始,至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以是十三弦筝为主,再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徐振高先生研发S型岳山二十一弦筝;从“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至借鉴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所形成的一曲一弦列的创作模式,中国古筝音乐艺术在与时俱进地完成无数次蜕变之历程中,始终固守并传承着传统筝乐之基因。

已选择: 古筝名家

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秦罗敷

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为邑人千乘王仁(后为赵王家令)之妻。善弹筝。某日,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

游楚

三国魏人。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昔魏文帝曰:‘斩泗滨之梓以为筝。则梓之为木,非特以为琴瑟,亦用之为筝者矣。’凡此非君子

郝素

魏晋之世人,一作郝索,筝艺高超,负有盛名,深为当时精通音律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傅玄所推崇:郝素善弹筝,虽伯牙妙手,吴姬奇声,何以加之?

桓伊

谯国钰县(今安徽濉溪)人,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伊颇有军事才能,曾与谢玄等率兵在淝水大破秦军,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初任

谢尚

东晋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字仁祖,其父谢鲲。能歌善鼓琴,王衍、嵇绍并奇之。(《晋书》)谢尚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善音乐,博综众

何承天

(370- 447年) 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五岁丧父。母徐氏,聪明博学,教子有方,故何承天幼渐训义,儒

辛宣仲

南朝宋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大明(457-464年)末离居襄阳县西六里松竹林中一间草庐内,不交尘俗,故又称辛居士。善弹筝,与淮南胡陶、京

索成

北魏人,一作索丞,字伯夷。筝技高超,尤能传神。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日雍门周。

张玮

北魏人,武定(545-550年)中任豫州征西府长史。张玮善弹筝,其母刘氏也通筝艺。其母亡后,张玮弹了一曲凄凉的《清调》,以寄哀思。其弟张

孙思元

北魏人,善弹筝,早卒。其弟孙绍与其感情甚好,绍后闻筝声便涕泗呜咽,舍之而去,世以此尚之。(《魏书·孙绍》)

李元忠

北朝东魏人,祖籍赵君(在今河北境内)。元忠少厉志操,居丧以孝闻。袭爵平棘子。后被诏为营构明堂大都督,又引为主簿。元忠粗览史书及阴阳

魏氏

初唐楚州淮阴(一作扬州)人,樊彦琛之妻,精通音乐,尤善弹筝。彦琛卒后,属李敬业之乱,乃为贼所获。贼党知其素解丝竹,逼令弹筝。魏氏叹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