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名家

蒋风之

(原名蒋春根)男  1908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后留墅村(现为宜兴市
新建乡留住村),1986年逝世。籍贯:江苏省宜兴县,汉族。
    1920年读小学时,向农民王老四学习笛子和二胡,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1927年考入田汉主办的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私立)学习。同年11月考入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导主任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成为该院第一届学生。师从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朱衍青、吴伯超(指挥家,曾向刘天华学习二胡)学习琵琶、二胡并副修钢琴。1929年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刘天华主修小提琴,兼修二胡、琵琶、钢琴。1931年春,经刘天华推荐,代替刘天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在从教的五十余年中,先后任教于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院、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院、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并先后担任天津、河北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副院长等职务。1935年聘为副教授,1937年聘为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如丁踏、谌亚新、刘北茂、陈强晔、蓝玉崧、陈汝亮、项祖英、张韶、吉桂珍、蒋巽风、唐毓斌、王国潼、萧白镛、周耀锟、沈汉志、安如砺、蒋青、果俊明、蒋才如、吴素华、蒋静风、蒋伟风等。从事二胡演奏与教学五十余年,继承刘天华之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被世人称为“蒋派”。传统乐曲《汉宫秋月》是其二胡演奏艺术的代表作。
    重视乐器改革,早在上海就读时就将原为高头头颈的二胡琴头改为圆头弯月长颈的形状,一直流传至今。五十年代又研制出固定琴托和活动琴托。六十年代初,以专家身份参加轻工业部组织的二胡制式标准的研制工作,其成果一直被二胡生产者沿用至今。
  在国立音乐院期间,参加在“上海青年会”礼堂举办的学术音乐会,首次登台独奏《月夜》。1933年7月5日与丁踏(原名丁致中)赴日本演出。1934年3月赴青岛举办个人“国乐演奏会”,独奏二胡、琵琶。1935年5月25日参加“刘天华先生遗作演奏会”,6月1日在北京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1945年秋,在北京亚斯礼堂参加“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音乐会”的演出。1947年在北京惠中中学礼堂举办四场个人独奏音乐会。1954年6月参加中国音协举办的蒋风之、周广仁、张权、楼乾贵独奏、独唱音乐会。同年冬,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赴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沈阳及北京演出。1957年参加“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音乐会演出。1977年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五周年”音乐会演出;1979年秋,参加了文化部为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来京而主办的交流演出。
    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
    录制的唱片与盒式磁带:1933年11月,为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汉宫秋月》。1952年为北京人民广播器材厂录制唱片《良宵》、《汉宫秋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张二胡唱片。1955年为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空山鸟语》、《花欢乐》。1960年中国唱片社出版《刘天华二胡独奏曲集》,其中选用了他演奏的《病中吟》、《苦中乐》、《闲居吟》3首乐曲。1994年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出版刘天华诞辰百周年纪念专辑,选用了他演奏的《病中吟》、《月夜》、《苦中乐》、《闲居吟》、《汉宫秋月》、《花欢乐》、《薰风曲》7首乐曲。
    发表的著述:《民族器乐讲座》(1957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音乐出版社出版)、1958年编曲的《二胡曲八首》(音乐出版社出版)、1981年《-份珍重的手稿》(《中国音乐>第一期)、1989年与蒋青合著《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蒋风之二胡演奏谱十五首》(人民音乐出版社,蒋青整理)。
    个人艺术传略载人《中国音乐家名录》(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典籍。
    丁踏(原名丁致中)  男  生于1911年,卒于1959年11月21日。籍贯:江苏省宜兴县,汉族。
    年少时即对二胡产生了浓厚兴趣,曾在家乡同几个叔伯组成了小乐队,经常练习表演。曲且多为江南一带流行的滩簧、丝竹音乐。1929年在上海举办音乐会。三十年代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认识了刘天华、蒋南翔、蒋风之,并在校和几个爱国同学组织了乐队。清华大学毕业后,去日本举行过二胡独奏音乐会,并学习小提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抗战期间写了不少鼓舞士气的抗日歌曲。1949年应胡乔木之邀由上海到北京任国际新闻局英文翻译。1953年应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吕骥之邀,聘至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二胡。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家和教育家,分布于全国和世界各地,其主要学生有:赵砚臣、薄占武、舒昭、王国潼、刘振华、宋国生、丁鲁峰、刘长福、张强等。
    对二胡的改革做过多种尝试,其中改革的“板琴”也在电台有过录音介绍。
    在二胡教学岗位上,为了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突破学院派和门派的局限,他广泛地向各音乐团体的演奏索和作曲家征集作品:如将刘明源的<草原上》、《牧民归来》,张长城的《秀英》、《秦腔牌子曲》、《眉户调》,姚怡德蟾《东风曲》,曾寻的《拉骆驼》,刘钧的《影调》,彭修文的《大姑娘美》等均编入教材。又于暑期带师生赴上海、杭她采录江南丝竹音乐,还请京胡琴师及河南坠子艺人广元林,大擂艺人王殿玉到家中演奏、切磋。此外还编写了
一些二胡练习曲和乐曲<秋风歌》等。在天津和北京的电台录过多首二胡独奏曲。1954年-1958年带病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中国民族器乐概论》,并在学院开班授课。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