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名家

中山筝谈(七)——众香国里品名葩 斗艷争妍第一家

\   

一刻也不敢怠慢
 
    由于金钟奖的权威性以及政府领导对大赛的高度重视,王中山对于此次大赛直言是“一刻也不敢怠慢”。
    他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提到自己有半夜三点起床刷核桃的经历,特别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是个十足的夜猫子。金钟奖几天连续不断地评审经历让他多年享受着的夜猫子生活在眨眼间被拉到了正轨。
    大赛期间,酒店有专人叫醒电话,七点钟王中山就要起床吃早餐,对于他这个从没有早起吃早餐习惯的人来说,实乃是逆天的节奏。
    “八点十分在酒店准时发车去音乐厅,从上午八点半开始一直忙到中午十二点。中午短暂的自助餐后回到酒店,开小总结会。下午继续打分,一直能整到晚上十点左右暂且告一段落,到此还未结束,最后我们还要开总结会,汇报当天工作,真的是一刻也不敢怠慢。”王中山满脸无奈地说。
    诗意般生活的王中山过着城市隐士般的洒脱生活,他可以悠闲的在护城河旁泡茶吟诗,也会很悠闲的在“首堵”北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车水马龙中上下班,兴致来时,吟诗作画,深夜刷个核桃,或邀一二好友促膝长谈,把酒言欢。如今因为金钟奖,他的生活节奏突然从自行车的悠闲一跃而成了飞速的高铁。

评委到选手 不同的心路历程
 
    本次大赛主要抽调九大音乐院校教授级专家担任评委,人选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后报中宣部批准,由此决定了大赛自身的高规格性和严肃性。王中山对于今年的评委组合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往届大赛评委由音乐界资深的中老年专家担任,主要由老专家负责和把关。这可能更看重了老专家的敬业和经验。这届大赛基本选用古筝教学和演奏一线的中坚力量来担纲,由音乐院校院长、主任、教授和理论家构成强大阵容,涵盖北派和南派的中坚力量。”
    本次比赛进入决赛选手共有50多位,相比前几届数量增加一些,这也增添了评委的工作量,基本是每天在连轴工作。
    王中山非常理解选手参赛的不易,尤其是那些已走向工作岗位,但是又迫切想在国内顶尖大赛中拿奖的教师选手们的苦衷。大赛年龄限制16到45周岁,部分青年老师选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很难达到演艺的最佳状态,许多人第一轮就惨被淘汰,王中山深知其中的艰辛,虽为之惋惜,但比赛就是比赛,所有选手必须要面对残酷的结果。
    谈起自己比赛获奖经历。王中山自1986年第一届扬州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后一炮而红,但是却苦于一直没有拿到金奖,被业内人士称为无冕之王。
    “我也是在1995年才如愿以偿,拿到自己第一个金奖,当时已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筝老师,与我的学生在一起比赛,确实感觉压力山大。”王中山回忆起来至今难以忘怀。
虽然拿了金奖,王中山也享受着那个过程,但他笑言从今往后再也不敢参加什么大赛了,会吓死很多细胞。在他看来,比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古筝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发展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一代更比一代强,需要给后生们留出一片大展身手的天地,让出比赛的机会给后起之辈,在大赛实践中充实提升自己。
    正是由于多年来切身的体验,让王中山多了份对参赛选手们的理解,比赛现场他也会设身处地的为选手多想一些,有时还会把自己幻想成台上的参赛选手。
    数年寒窗苦辛练,一朝成名天下知。在此次大赛担任评委会主任的王中山看来,比赛尤其金钟奖是最能体现选手多年修炼水平的一个平台,是最能体现和展示选手造诣和心理素质的地方,他深信是真金在哪儿都会发光,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若想一朝成名天下知,寒窗苦练是必不可少的。

 
直面不透风的墙
 
    俗语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过在这次大会之前,王中山就真的遇到了这堵四面不透风的围墙。现场的高度保密性让王中山直言自己都快窒息了。这也正如钱钟书《围城》当中所言: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进来。
    王中山担任此次大赛的评委,大赛的高度保密性确实让王中山感觉到了气氛的异常严肃凝重,虽然每一轮他都在现场,也正常打分,而大赛究竟在哪个环节取用他的分数,他自己毫无所知。
王中山每每谈及此次金钟奖的评审现场依然感觉身临其境。“现场气氛凝重,静的连掉根针都能听到!当时选手们出现事故时我都快崩溃、快窒息了,但他们大都能从容应对,金钟奖是我感觉最锻炼人的赛事了!”
    只要是比赛,就永远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大赛也只能追求相对合理,但是金钟奖尽可能在合理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尝试,这种尝试很有效果。“大赛现场,评委之间多是相隔就坐,手机信号屏蔽无法接到信息。而我这个评委主任就像一位‘城管’,赛场方方面面都要操心,组委会要求我们现场也得紧盯着评委们打分,防止交头接耳;晚上总结会还必须审查现场是否存在评委给选手打人情分,分析是否有什么裙带关系。事无巨细,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对得起参赛选手,大赛这次算是做到了高度防范。”
    然而就是在这堵不透风的墙下,王中山真正感受到了大赛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他用自己大人先生者的赤子之心直面着这堵墙,用艺术家的眼光,看到了墙后的美丽新筝界。

 
异彩纷呈 各显神通
 
    严肃的舞台,众多海内外的专家,宏大的现场,让王中山不绝赞叹选手们的现场发挥亮点颇多,异彩纷呈。赛后王中山回想起来还是大呼过瘾,比赛现场在演奏形式和组合形式的创新至今让其记忆犹新。
    铜奖获得者夏菁的《追风Ⅱ》给王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演奏由缓到急,同时配以蒙古长调吟唱,人声伴着乐器,还有复调,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和作曲和演奏者的创新。”
此外,银奖获得者高阳站着演奏的方式还有一些选手击打琴身的方式虽然引起不少的争议,但却得到了王中山的肯定。他认为这样的演奏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不能一味单方面的否定,虽然有些方面不尽人意,但只要敢于尝试,艺术才有希望,这样也才能体现大赛的包容性。
    因为金钟奖是独奏大赛,只允许一人伴奏,王中山笑言许多老师和学生把比赛规则简直是用到了极致。在比赛现场,既有钢琴和古筝的结合,还有箫和非洲鼓的结合等等,让人大开眼界。大赛现场一位选手的表现,让王中山一回忆起来还是忍不住笑了:“现场的一位选手刚弹完钢琴,一扭身就敲起了鼓,然后弹古筝。大家都说快把这娃逼疯了!”。
除此之外,大赛现场在乐曲构思和表演方面也是天马行空,很多人的肢体语言如同行为艺术一样,让现场评委们颇感新鲜。

“洋快餐”不应经常吃
 
    王中山回忆大赛期间自己身体连轴转的状态,直言的确未感觉到真正的身心疲惫,虽然身体有点累,但是精神上却是兴奋活跃。赛场上选手们的选曲引起了王中山的反思:今后古筝作品所谓职业创作是否要去中国化?作曲家的异想天开导致我们演奏者极易迷失自己,我们能否理智地脚踏中国土地,从西方音乐中汇总寻找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本次大赛选曲中有表现自然山水的《云岭音画》、有表现历史典故的《如是》、有取材于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引》、还有根据地方戏曲改编的《望故乡》。除了部分选手选用的王中山的作品,其他作品几乎都是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这使王中山深感担子的沉重。
    大赛规定首轮筝曲必须选择弹奏传统曲目,复赛则是从5首规定曲目中选择,5首曲目都是当代作曲家所写,风格差异很大。决赛自选曲目,形式不限。王中山介绍这样的设计照顾了古筝的“古”字和“筝”字,“古”是对传统的继承,“筝”是争艳争鸣。
    说起今年金钟奖的金奖得主刘颖,王中山称除了她具备较好的演奏能力外,主要赢在选曲上,她演奏的曲目没有一首和其他选手重复,而且风格承古而不惧新,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  古筝的韵味上拿捏到位,体现了古筝朴素本真的特点。
    拥有多年古筝大赛评委经历的王中山对选手在比赛中的获奖也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学生现场选曲不仅过于重复,而且使用的很多语言过于洋气,太缺乏中国化的表述,内容太过浅显。洋快餐我们可以吃,但是不应该经常吃,选手在这块以后应该多加留意,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风格性,这样大赛才能健康发展。

 
浪花淘尽英雄
 
    金钟奖为选手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王中山认为选手们在赛场比赛并不是要斗得你死我活,艺术比赛和竞技体育不同,尤其中国的民族器乐,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在“筝与不争、品与不拼”中成长,才能让民族音乐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提到民族乐器,乐器改革是王中山经常挂在嘴边的必谈话题,本次大赛上出现了选手用多声弦制古筝弹奏的情况,王中山把它视作探索性实验,“我不敢断定它能否走向大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我暂且把它看作探索性乐器,犹如百花园中带刺的玫瑰,这些创新型探索性的乐器的出现,也是古筝多元化发展和当代特色的体现。当然,今后选手们比赛中要慎重选用一些新型乐器,我们鼓励但是没有绝对的肯定。”王中山意味深长道。
    从第一届金钟奖古筝比赛设立至今历经3个年头,它为青年古筝演奏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给广大古筝教育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观摩、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场所。
    王中山把金钟奖古筝大赛作为古筝界的一次重大节日来看待,这次金钟奖大赛也是他记忆中规模水平最高的一次。如今古筝艺术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王中山对未来金钟奖充满希望,甚为看好。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于比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或许也可以作为选手们提升自我,不断提高进步的阶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如王中山所言,金钟奖这场夺目的“华山论剑”必将在历史滚滚长河中,浪花淘尽英雄,并在古筝界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筝坛涌现而出的后起之辈身兼重任,在他们身上承载着未来的筝坛。王中山寄语筝坛的这些后起之辈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定要耐得住寂寞与误解,扛得起重任,如此,筝界未来必定会大有可观!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