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名家

中山筝谈(八)——我的“中国筝”与“中国梦”

\
   
古筝界的全面开花   
   
  古筝名家曹正先生曾经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筝界的派别之多和繁荣昌盛。如何把全国各家各派的优势互补,团结起来干大事,是王中山多年来的心愿。从参与筹备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古筝组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并在朴东生先生担任首任会长的班子中任秘书长;到担任以李婉芬教授为会长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首任秘书长,王中山可谓见证了中国古筝事业十多年来的点滴发展和不断壮大。“自2000年两个古筝专业性组织先后成立以来,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国古筝面貌为之一新。十多年来中国古筝艺术取得的长足进步,是和两个筝会以及全国筝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中国音协古筝协会和中国民管古筝专业委员会,虽然分属两个不同的机构,但犹如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和八路军,我们亲如一家”。面对如何同时担当两个全国筝会秘书长的疑问,王中山说道。
  2014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面临换届。鉴于整体布局和古筝界的团结,对于古筝界未来的发展而言,产生新的班子是大势所趋。
  “谁来承担古筝学会的工作,组成什么样的班子,都要有一个规划。换届看起来是个小事,不过对于古筝界而言却是个天大的事儿。”王中山说。
  2014年央视将要推出全国十大古筝青年名家,展示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风采。作为此次活动主要参与者之一,王中山希望新入选的演奏家能够代表时代的风貌和当代古筝的演奏水平,并且符合德艺双馨的标准。他希望以这些标准评选出来的古筝青年名家成为新时代古筝界的标杆,彰显新一代古筝艺术人才的风貌。
  王中山对即将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奖民乐比赛也尤为重视。鉴于以往的大赛——例如中国音乐金钟奖,基本都是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生和专业团体的青年演奏者参赛,他希望这次大赛能吸引其他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参加,这样就可以调动全国各个层次与年龄的古筝学习者的积极性。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的王中山认为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以实现古筝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持编撰的《华乐大典·二胡卷》正式出版,实属民乐界的盛事,《华乐大典》编委会再接再厉,陆续启动了古筝、琵琶、打击乐、竹笛、扬琴等分卷的编撰。作为古筝卷的主编之一,王中山负责古筝的历代名家和古筝发展大事记的整理编写,对古筝的自秦汉以来的基本发展脉络做整理、归纳。值得一提的是,王中山主笔了书中最繁杂的部分——建国后的古筝发展。
  “建国以前的活动散见于各个文献中,表述的不是很多,主要体现在诗词中,古筝留下的乐谱、相关的一些文献也比较欠缺。而建国后,古筝名家辈出,作品更是层数不穷,我要依靠全国各位名家、机构进行采集、归纳、筛选。”时间紧、任务重,王中山坦言此次的编辑工作是个全新的挑战,他和其他编委会成员还要继续共同努力,因为2014年古筝卷的初期编修工作必须告一段落。
  新的一年,王中山充满信心地说:“我会踏踏实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创造和演出一些好的作品,干好本职教学工作,和同仁们共同努力,把古筝的几个大事经营好,让理想中的中国筝和中国梦成为现实。”
 
“筝比天大”的传统文化坚守者
   
  在常人看来,古筝不过一根木头上加上几根铁丝。对于他而言则是“筝比天大”,没有古筝就没有他现在的一切。
  王中山的中国筝之梦很纯朴:“我希望通过每个古筝人的努力,中国筝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与诸如钢琴这样的‘洋乐器’真正的平起平坐,甚至超越它们。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如果我们自己国人弹的乐器都是西方人的,说的都是外国话,吃的都是洋快餐,看到的都是油画,听到的都是歌剧,一切都失去了中国气象,那我的中国梦就真的要碎了。”
  “当年亏得贝多芬和莫扎特没有被人逼着学习汉语和计算机,如果他们也成了无所不能的‘万金油’,世界音乐的格局绝不是今天的样子。”平日里,王中山经常会反思中国的教育,“我不反对学习外语,多学门技能对我们有用,常言说‘艺多不压身’嘛。比如为孕妇接生这门技术就很有用,可是我们走在大街上碰到临产的人的几率还是很小的。掌握一门外语是很棒的、但不是必须的,尤其对学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来说这简直成了一种极大的负担,而且扼杀了不少人才。”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古筝就有二千多年,钢琴只有三百年的发展史。“我没看出我们在哪方面不行,在古筝方面我是有发言权的,我们凭借自己的双手,靠着演出票房走到现在,说明国人还是喜欢自己的音乐的。”
  王中山对如今社会上的很多影视、小品中把民乐运用作悲惨的场景背景音乐中的做法不以为然:我们需要反思,难道我们的听觉、视觉发生了变异,我们到底是哪儿被截获了? 
  “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中国的文化真正的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传递中国人固有的正能量。中国人以自己传统的哲学和文化所形成的几千年的东方文明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起码我们自己要厘清中国的基本历史和发展脉络,让国人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王中山对未来充满了希冀。
  
东方不亮西方亮后的乐风东渐:古筝往何处去?
 
  如今90后、00后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感到陌生,东方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在慢慢消退。很多的中国小孩大量的听流行音乐、西洋歌曲直接导致了 “中国的耳朵”的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自己都说不清的紊乱的神经在支配情感。在王中山看来,这不是多元,而是迷失。
  “中国的戏曲、曲艺对现在的孩子很陌生,演员在唱腔里有滋有味地行腔做韵,很多小孩都在偷笑,他们觉得很滑稽,因为他们对此一无所知。普通人如此,专业院校的孩子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连很多古筝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弹传统筝曲了。河南筝、潮州筝等地方音乐特有的音律上的微妙变化,在他们那已经被西方音乐成功改造的耳朵听起来,简直是不堪入耳。不但如此,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也不屑于用中国传统的手法进行创作了,什么磨磨唧唧的揉按滑颤,哪有赋格和复调来得痛快!如今每个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丝难以叙说的悲凉,他们对未来充满彷徨。不过这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没有跟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很多小孩都知道布兰妮、碧昂斯、lady gaga,很多国人还以为刘德海是刘德华的什么亲戚。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远远不够,在这个摇摆不定的时代,人心浮躁,中国古筝将往何处去?”
  在整个国家的民众存在浮躁风气的大背景下,身兼古筝专业要职的王中山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各方的力量加大宣传工作。“我们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然后再说走出去。中国人都不喜欢自己的音乐,怎么能指望外国人欣赏呢?什么轰动世界、震惊维也纳、掀翻金色大厅,那样的走秀只不过是拿着国家资源观观风景、自欺欺人罢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说实话,古筝在中国民乐中普及工作还是做得最好的,但这几百万人相对于全国十三亿人来说,真的就如星星之火一样,我们任重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王中山学着孙中山的口吻笑说。
  王中山深刻记得一个欧洲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随着乐风东渐,二十一世纪,我们会看到中国以它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中国音乐会越来越得到世人的尊重和理解。”
  “很多人觉得中国音乐土气、音律不齐,这是由于西方的价值观在起作用。如果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逐步得到西方认可和重视,我想东方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西方。正如欧洲人百年来对中国所做的那样,我们也要有意识影响和改造他们,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西方不亮东方亮。我不是个民粹注意者,但我对自己国家千百年来留给世人的艺术瑰宝充满敬意。”王中山对于中国的音乐文化的未来乐观而自信。
  王中山直言自己是个喜欢谈论过五关斩六将,不爱说走麦城的人。他相信中国音乐会坚守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以中国哲学为依托点,崇简尚朴,天人合一。“中国艺术以简为美,用的是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以简为美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练,讲究的是韵味和风骨。中国绘画、书法、音乐以简为美的原则要贯彻始终,我们对天地万物有种种独有感受,和西方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发展,正如东西方所选择的别样的生活方式。我绝不会让我的古筝艺术盲目地沿着西方所规定的道路前行,但我会环顾四周,认真思索。没必要向西方乞灵,没必要和谁接轨,我认为借鉴和接轨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格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发展史,有充足的历史底蕴和实力实现乐风东渐。王中山一直坚持着中国古筝要走中国之路的观点,这条路是中国人的哲学观、艺术观与审美价值引导下,借鉴世界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之路。
  古筝是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花,一个被一缕阳光打到的幸运儿。它以数百万之众,成为乐中牡丹。虽然相比其它民族乐器,古筝暂时还没有生存上的危机和挑战,但“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王中山希冀2014年的阳光能普照百花园中的一草一木,在实现自己的中国筝和中国梦的同时,呼唤中国民族音乐的春天早日到来。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