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筝谈(一) 王中山——一位用灵魂弹筝的人

 \
   “舞台上的他技法娴熟、飘逸洒脱、细腻传神,所到之处必定被粉丝疯狂追随;社会中的他温温儒雅、睿智幽默、张弛有度,为传播民乐费劲心血;生活里的他尊孝讲道、吟诗作画、兴趣广泛,温和之中富有大善心态;他就是王中山,一位用古筝表达内心灵魂的筝人。”
          
    年初不久,记者在小区电梯中看到了一则广告,大概意思是3位不同年龄的世界围棋冠军,用不同的人生感悟描述出自己的心境。年轻者,从生活中启迪灵感;中年者,平常心,自己战胜自己;而长者,人生一世,修行一世。三种境界很有情致、鲜有意境,与人启发深思。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横流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现象、新事物屡见不鲜,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更让我们愿意追求浮华世界里的感观刺激,而少有了些恬淡宁静的气息,少了些洒脱自如的气度。这则广告让笔者想到了王中山,因为“琴、棋、书、画”四门艺术艺自相通、道法自然,曾经的文人兼以其为本。王中山在他多年的习琴路上,并不安于追求技巧与形式的快感,而是一直行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袤世界中,用一种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追求另一种筝艺的境界。
  
    记者与王中山是多年的挚友,早在1986年扬州第一届国际古筝艺术节上就被他的技艺所“征服”,这么多年一直在默默关注王中山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与超越,如果用现在的时髦的词汇来说,绝对是忠诚的“山粉”。多年交往中,他的性格总是谦逊,低调,隐隐约约让你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安静。采访王中山是在他的家中,也许是和他很熟的缘故,总想用另一种特别的角度来挖掘和窥探他内心世界独特的气质。
  
    王中山家中没有喧闹,安静的似可听到护城河边清风弄竹之声。而我们面对面交流的不是一筝一曲一技巧的高谈阔论,而是很简单的一壶一茶一张椅的悠闲自得,对茶促膝畅聊点点滴滴。王中山的口才很好,你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甘愿充当一个习听者的角色,而且不时被他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话语逗的前仰后合。看他所精心创意设计别具一格的居室,皆含巧思,顿有眼前一亮的感受,尤其是将墙壁色彩,水墨画和物品几者的完美结合,充满了文人书情画意的情趣,还有他自己创作的诗集和手工画籍,妙不可言,这些功夫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期的内在修炼。
  
    难怪朴东生老先生如此评价王中山:“王中山是近年来在筝界、民乐界乃至音乐界备受瞩目的人物,他是一位将古筝演奏、教学、创作、社会活动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曾在海内外举行过近三百场古筝独奏音乐会;二人联袂或几人组合的独奏音乐会也逾百场。演奏场次之多、受众面之广,成为几乎绝无仅有的奇迹,在当代中国民乐界产生了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笔者理解的复合型不单单是指古筝演奏造诣等方面的获得的影响,更应该是平时苦心修行累积共振后的厚积薄发。按照王中山的话:“我是一个有多种兴趣的人,我的生活是多彩的,喜欢祖国的山山水水,喜欢用自己的心来体验大自然,这样就造就了在我的内心中有一种诗意,有了这种诗意,通过写就变成了诗,通过绘就变成了画,通过弹就变成曲。”原来,王中山已经把古筝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弹筝,技巧可以模仿,这样的境界不可模仿。
  
    谈话之中,记者被王中山的多才多艺所折服,感动亦然。一位古筝演奏家成功并不是偶然,都是有迹可循,在这背后不仅包含着他个人的悟性和努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熏陶与积淀决定了成就的高度。所以,王中山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在写他,而是用他所思所想给更多的筝人一些启迪,不光要弹好筝,更要注重自身的修炼,要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王中山说:古人云,“筝乃仁智之器”,是说把古筝与天地万物以及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把乐器和人联系在一起,我在想,当前社会教育中,学习古筝的孩子们众多,他们是不是真正体会到古筝是一种仁智之器呢?一个人学习古筝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单纯为了学习古筝的演奏技术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学习音乐就毫无意义!”
  
    他说,我理解学习古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个人修养,筝品如人品,这里不是简简单单的炫耀技巧。现在有许多人在问我,“王老师,你平时是怎样练琴的”?我说我是在“炼琴”,我说的不是练习的练,而是修炼的炼,历炼的炼,炼琴就是在炼心。当下古筝演奏的“演”,常常被人误以为是表演的“演”,在我看来,这个“演”字包含了更多琴者对作品的个性理解和独有的心声,是演绎的“演”。应该是一种中国道家文化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支撑,其根本是通过琴和人的高度统一,把音乐本身内在需要表现的东西,借助手指与乐器传递和释放出来,这样的音乐是有内涵和层次的,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真、善、美”,“真”字当先,比“美”更有力量。我每次弹琴就是传递内心真实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是乡情与亲情等各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应当说我是在用我的灵魂解读筝乐的,我把弹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当成是我内心世界的触动和拨动,我拨动的不是琴弦,而是心弦。古人云: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迟速合度,君子之衔也;慷慨磊落,壮士之节也!。因此,弹筝技术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理解就是快和慢,最重要是要有真真切切的人生感悟,有况味,有韵味,有余味。
  
    王中山接着说:知琴鉴古、方能升华。如果说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弹筝与我有所不同的话,其根本问题就在于此。现在孩子们弹筝,大多形式大于内容,不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只会用手指和乐器较劲。自认为弹的差不多了,马上就要去参加比赛拿名次,应付家长和自己。我觉得如果这样功利的话,对古筝文化可能是一种伤害,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也可能有些狭隘,违背了学习古筝的初衷。只想“娱人”,从不“娱己”,我相信这些人弹筝技术再高,也不会有感染力。古人云:惟乐不伪也,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音乐是不能作假的,更不能伪装,音乐只要演奏就会露出真实面目,会把一个人本性暴露出来,是纯朴的人、智慧的人、善良的人、狡猾的人,很快都会辨别出来。我相信,大凡音乐表现好的人,人品也一定不会错。所以,我所指的音乐表现好的人不是指一般的演奏者,而是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把礼、艺、仁、智、信高度融合在一起,正所谓德艺双馨,这种人才不辱古筝这件几千年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血脉,才能更好体现出古筝这件千年古乐的博大精深。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筝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成为我们东方人以独特视角看待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一个媒介。我们年轻的弹筝人都应当多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知识上的不足。
  
    在讲到年轻人身上缺少什么时王中山说,现在许多人弹筝时,大多数存在空洞无物的演奏状态,他们不知道音乐是什么,对音乐的理解不过是某种音响,抑或是一堆拼凑起来的和声和复调,弹筝只图一时的痛快,缺少美感,殊不知从快感上升到美感还是有距离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读书太少,不再把学习和看书当成是提高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每天只在电脑里瞎溜达,浅尝辄止。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学习一点书法、文字、绘画就大受其益。不能把古筝看成是纯娱乐的文化快餐,人筝分离,只会在舞台上摆出各种姿势,扭呀,跳呀,搞呀,打呀,像混世魔王出世,像梅超风下山。殊不知,乐器也是有灵性的,你越挑逗她,她越麻木的躺在那里不理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弹筝越来越表面化和肢体化(所谓的表演艺术),尤其是一些受过专业教育的学生,也逐渐乐坊化,忸怩作态,令人不安。其实古人对此早有总结和训诫,梁朝萧纲《筝赋》里曾说:听鸣筝之异响,开兹弦之一弹,足使客游恋国,壮士冲冠。若夫楚王怡荡,杨生娱志,小国寡民…。这段话值得我们玩味,我们应当认真思考一下音乐与人生的关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当拿出什么样的艺术奉献给大众?我们未来的古筝之路将往何处去?
  
    最后,笔者再问到,目前年轻弹筝孩子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弥补所缺少的东西?达到或者超越你的演奏水平?
  
王中山谦虚地说:“说超越实不敢当,应当说现在年轻人的古筝演奏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