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筝谈(二) ------音乐里聆听画意 绘画中写意音情

\
 
  行云流水拨弄指尖琴弦,妙笔生花勾勒音情画意。爱筝爱画爱生活,古筝和绘画水乳交融般地融进了王中山的艺术长河中缓缓流淌着。他“画”《溟山》、“画”《楼兰》、“画”《汉江情》……用一把古筝画出了一幅富含生命真谛,饱含人生感悟的博大画卷。
  音乐史学家安伯罗斯有言: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音乐传递优美的旋律,诉诸听觉,是时间的艺术。绘画运用线条和色彩,诉诸视觉,是空间的艺术。艺术无国界也无疆界,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音乐和绘画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创作演奏主体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作为一代古筝大师,生活中的王中山爱好绘画,他直言自己现在处在业余的绘画水平,绘画是自身的天分使然以及出于自身的兴趣所在,并笑谈到朋友对他的评价“王中山是年轻一代弹古筝里边画画画的最好的,画画里边筝弹得最好的”,爽朗谈笑间透出智者的豁达与淡泊。
 
筝画奇缘                                                                                                                      
 
  “如果没学古筝,我可能就学了绘画”,王中山坦言道。艺术的天分从小就在王中山的身上显现绽放。小学期间的古筝老师也是一位绘画老师,机缘巧合,王中山和老师的弟弟在一起写生上课,他只是在一旁观看。在看老师教学的过程中,王中山一眼就能指出老师弟弟画中的瑕疵,而且能修改过来。“看看王中山,画都没学过,就我在讲,人家只是陪你一起看,都比你画的强多了。”老师也赞叹不已,直夸他的天分。
  天分再加上最好的老师——兴趣,冥冥之中,一步步地铺就成了王中山的艺术之路。他说:“作为艺术家,琴、画、诗、书都应有所涉猎,我的涉猎也并非有意,实属本能还有兴趣。”从小学上到艺校,板报基本都由他来出;过节时全班的灯笼基本上都由他一人来画,画“三打白骨精”、画“嫦娥奔月”、画“鲤鱼跳龙门”之类的民间故事和吉祥的画;包括正月十五做的灯笼,都是自画自扎。
  谈到这些经历时,他意味深长道:“这样的东西,对我音乐的帮助特别大,我现在谈起琴来,更有图画感,这就更实现了我“音中有画,画中有音”的追求。现在有些孩子弹琴很“理性”,他们记得是音符,脑子里全是老师的“强、弱、快、慢”之类的口令,而我在演奏的时候,除了音乐本质的东西,头脑里更多是线条、色彩和图画。我写过一个作品《云岭音画》,就是运用音画交织的手法,晕染并赋予作品很多色彩上的变化,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和富于层次。这里边很多都得益于我小时候对绘画的兴趣。
        
“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
 
  中国画不仅讲究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也注重传递创作主体的感情。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在观察生活时要“感情用事”,成为一个多情的人,以心观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生活中的王中山直言自己是个多情的人,“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我对中国的这种绘画,格外的留意。例如八大山人、吴昌硕、刘海粟的作品。你可以看我书柜的藏书,绘画占了很大一部分,我会去寻找各种表达感情的途径,绘画就是其中之一。我不避讳一切的艺术手段,包括西方的油画,只是那个不是我的最爱。西方的油画更像建筑,中国的画更像诗歌,我喜欢水墨这类更为用情的绘画手段。”
  只有流露真情实感,发自内心创作的艺术才会打动人,不论音乐抑或绘画。王中山的古筝弹得感情充沛、行云流水,兼具形态美、情态美和意态美,让人能够获得精神的超越。王中山坦言人性的回归,犹如欣赏一幅鬼斧神工的画卷,画意浓浓,可听亦可观,妙不可言。筝如其人,人如其画。一笔一纸一墨勾勒自然天成,一筝一柱一弦弹尽人间冷暖。对此,王中山笑谈:“其实我还没有真正的去拜师学艺,我的画只能算是涂鸦而已。我有一些正经画画的朋友,他们看了以后居然说我画的画不错。他们说我的画是凭着我的真情实感、本能和感性在画。虽然是鼓励的话,但我的随性和不羁也算是绘画的另一个境界吧。”
  琴画相通,作为古筝演奏大师,他自认为绘画只是自己的消遣,自娱自乐,尚不登“大雅之堂”。他说道:“和绘画一样,弹琴最高的境界,不见得就是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达到的,那些爱好音乐的人,他弹琴的境界,甚至比你专业的都高,因为他没有高明的技法,也就不会受技法的束缚,并不会为弹而弹,为音而音。他是第一时间最真实的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而且为此充满敬意,一切艺术形式不就是表达真实情感的吗?绘画是我的情感表达之一,我会有意识的去学习,把我的视野开阔得很广。”
 
艺术是相通的                                                                                     
 
  中国画传达的的意象有许多不确定的迷离和捉摸不定的东西,如音乐般朦胧、富含浪漫主义色彩。王中山喜爱中国画里的山水画和人物画。山水画讲究“天人合一”,王中山爱山水,爱生活,入世之身,出世之心,画山水以明志,以期达到和自然万物的感知相通。他也爱人物画,这和他对比例熟练的掌握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是相通的。古筝演奏与绘画,看似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一个着重在听,一个是着重在看。但是它们在艺术上有通感,比方说实际上绘画是让人在视觉上无限的延展,绘画是看得见的音乐,绘画讲究意在笔先,气韵生动,这个气韵生动跟音乐就有关系了,它要讲究韵律的,绘画是有节奏的,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墨分五色,它有浓与淡,比如中国的水墨画,你看着就是黑白两种颜色,实际里面有很多的层次。你看衣服上的皱褶,看着就是一个阴影,其实并不是这么单一,从光线的白光强光,一点点往深里的过度,这里面是有很多的层次的。”王中山这样解释音乐和绘画的关系。
  艺术无界,绘画占据了他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王中山说生活中的自己特别有意思,感兴趣了就画,画完就扔,很少保留。他认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应该是相互通融的,不经意的作用于某一个上边,如果只是练琴,兴趣过于单一,人就会僵死。绘画不是职业是爱好,只是调节个人情绪而已。
  王中山对中国绘画极富兴趣,坦言想通过对绘画的感情展现自己的三观,思想观、事业观和人生观。对此,他举例诗歌、绘画和音乐至于他的关系“诗歌就好像是人体的大脑这个部分,绘画好像是人的骨骼,音乐好像是人的血肉,缺一不可。音乐看起来是最无形最抽象的,绘画呢是有形的,传统绘画要画出具体的人和物,只要一落笔就要表现出一个具象的东西。但是音乐就不是,音乐就是通过抽象的东西,来展现你内心的律动,这点与其他艺术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绘画、诗歌与音乐可以互为补充,这样对你就有充分的展示,而且,可以把我在音乐上表达不足的部分,通过这部分来展示。”
  “比如,我想家了,——因为我家在中原,离北京还比较远,——我既可以通过音乐《秋望》来表现我音乐之中的家乡和母亲,也可以通过绘画《家》,在画的过程中来展现。我有一首诗也是写母亲和故土的,叫《小镇》。同样一个主题,都是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它,使得我对家乡和故土的情感,有了更立体的多维展现。”
  声音其实是可以听得见的色彩,而色彩是可以看得见的声音。王中山认为他的音乐世界和绘画世界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紧密的联系。在谈到《对酒当歌》这幅画时,王中山说:“对酒当歌是我的人生追求,我在上面画了一个小葫芦,上面写个“酒”,实际是我内心希望有那么一丝坚守,那么一份执着。面对古筝这个乐器,我觉得我有我淡泊的追求,所以《对酒当歌》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又比如《对牛也弹琴》,他说创作这幅作品主要传达的是:好的音乐,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觉得对不懂音乐的人演奏就是对牛弹琴,显得你多么不凡、多么清高。《对牛也弹琴》是指一个演奏家应该有广博和谦逊的胸怀,能包容一切,对“牛”也弹琴,牛也是知音。他的另一幅牵牛的画,则有更深层次的表达和寓意。他说道:“虽然画的是牛,但它有所指,我认为,那“牛”就是我生命中的一份坚守,代表的是我内心追求的一种信念。我希望这个“牛”不要成为我的负担,而是和我相伴终生,在落日余晖中悠然地走着,不是疾走,要在漫漫旅途中,静下来,用心品。”
  中国画境界深远,意味悠长,深邃大气。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这就如王中山的为人般,谈笑风声间尽显大家风范,这与他自身深厚的人文历史修养以及厚重的人生感悟不无关系。绘画赋予了他独特的艺术灵性并与古筝演奏艺术相得益彰。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艺术家,如果比别人多了看事物的手段,他的一些艺术观和思想,甚至是一些政治性的话题的表达,就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这些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就应该是这样,得有无限的延展性。如果艺术只局限于某一个东西,很容易僵死。所谓博天下之长,纳百川之大。正是:高山流水旁,弹一筝曲,聆听诗情画意;柴米油盐中,兴而小画,写意人生百态,传递琴声渺渺……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