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筝谈(三) ------城市隐士的诗意人生

\
    能弹能画,能文能诗,能侃能辩。对王中山而言,似乎一切皆有可能。生活中的王中山爱好广泛,坦言自己是个泛爱的人,几乎是爱一个放一个,大多属于阶段性爱好,但都不会抛弃,尤其诗歌是常爱,因为他能从中寻找到永恒的东西。不过他对诗歌的创作却是周期阶段性的,有时虽然会冷落不玩它,但心灵只要被触动,就会大量创作。 
  诗言志,乐咏志。艺术是相通的,书画讲究“书画同源”,作诗讲究“诗中有画”,文学领域中则有“文极则画”之说,著名哲学家朱谦之说过:所谓诗歌即音乐。诗歌是在文学形式中最讲究音乐性的艺术。。对音乐而言,诗歌丰富音乐内涵,对诗歌而言,音乐的律动美促进诗歌的吟咏和传诵。王中山不仅是诗人音乐家同时也是个音乐家诗人,他不仅仅在用语言作诗,更在用音乐中跳动的乐符作诗,在筝声渺渺中传递阵阵诗情。
 
音乐与诗歌   天经地义的结合
 
  《诗大序》中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王中山对此说道:“这几句话说明了人的内心活动渐变的过程,从最初的语言到形成文字诗歌,到歌咏,到演奏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说明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任何音乐家,即使他不是个诗人,他内心也要有诗意。一个音乐家,纵然他没有太高的文学水平,比如民间艺人,但他也是个很棒的诗人,因为人们能从他们的音乐中感受到诗人的气质。所以没有诗意的音乐,将毫无情感。”
  历代,很多诗人都是音乐家,很多音乐家也是诗人。诗歌里面也有许多对音乐以及乐器的描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个风。其中的十五国风的风就是对音乐的集中统称,它本来指得就是音乐。诗歌所追求的韵律感、内容的跌宕和起伏都和音乐有极大的关系。唐代的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它字的平仄、结构的对仗与音乐紧密相连;宋词饱含的丰富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美;再到元曲、赋都和音乐有着极大的联系。
  在谈到有关古筝的古诗词时,王中山出口成章,缓缓打开了诗人漫谈的话匣。他欣赏并赞扬白居易在作诗和古筝、琵琶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吟其诗“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并说道:“这些诗人对古筝的歌颂都是用特定的文学方式进行描述,不管是表现内容还是形式上,诗歌永远都离不开音乐。”
  爱筝爱诗词也爱搞原创,王中山有许多有关筝的诗词,他会结合自身的弹筝感悟,联想升华到人生哲学层面,巧妙地把人生、筝、诗词结合在一起。他的《沁园春·筝》一词中有言“人生似乐,弦断莫惊,换得感叹又一程”字里行间流露丝丝筝情,方寸之间,尽显智者的淡定洒脱、从容不惊;“叹肉木姻缘,永世相倾”缓缓道尽今生今生人筝的不解奇缘,并“将千情万愫,说与玉筝”,不留痕迹地融音乐与诗词于浑然一体,一字一句中传递筝声悠扬,筝声如诉,诉不尽词人心间百转千回的千情万愫。
  在他的一首写于音乐会之前的《筝韵》一诗中,“此刻 暗香已上 月凉如水 冰冷的琴弦 在秋夜漂浮的气息里 低廻”、“神秘的音乐厅 幻化成了美丽地音乐湖”只言片语营造出一番唯美的音乐意境,给诗篇插上了一双飞翔天空的音乐翅膀,同时让那弦声也弥漫着浓浓的诗情画意,“用别样的筝韵”带领观众“在音符中漫游 徜徉”。
  
大人先生者 不失赤子之心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诗意,生活将是可怕的”,诗意般生活的王中山作诗题材十分广泛:弹筝、说爱、思乡、小悟……诗如其人,他对音乐以及诗歌的表现都比较直率,“我不太过多拘泥形式,格律诗、现代诗都写,也不知算什么派,反正就是我情感的抒发”。
  古人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是诗人气质的标志之一。他也直言自己是个内心非常简单,天真的人,只希望自己每天过得简单快乐。“天真很可贵,艺术家是需要天真的。我作诗时不想那么多,思乡就是思乡了,不去想因何而思,就是内心特定情感的一种流露”。
  他的代表诗作《小城》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他的创作理念。“东青的枝蔓 如思绪般 在无声处伸展”,思乡的心绪,犹如那缠绕四处伸展的东青枝蔓,剪不断,理还乱,在无声的世界里蔓延渗透;“那只旧钟 远在各种声音之外 敲打着 游子漂泊的心”睹物思人,那只发黄的古老旧钟,泛黄了记忆,无声的叩击着诗人四处漂泊的内心,“思绪 比落地的叶子更黄”泛滥着的浓烈的思乡色彩胜过了落地的枯黄叶片,“折取一段乡愁 让思念长出那忧郁的笋 戳在故乡的耳畔”诗人饱含着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载着那沉甸甸的乡愁化而为种,施以思念的浇灌,深刻地烙印回荡在故乡的耳畔。
  王中山骨子里就是个诗人,说自己是个敏感的人,对有些事情经常会转瞬落泪,自小就爱做诗,少年时经历了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特定阶段。带着诗人敏感式的情感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如音乐般热情,诗一样纯粹的生活,正一步步地迈向那个“却道天凉好个秋”的人生境界。
  带着这种多情和敏感,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王中山博古纳今,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和卞之琳的欣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卞之琳的《断章》特别讲究音乐的精神,不用音乐的格律来束缚它,不再讲究形式了。就像现代音乐一样,我觉得二者是同步的。生活在当下的音乐家,他是和现在所有的生活状态紧密联系的。我们创作现代诗和现代音乐时,可以无底线,但是我们得让公众知道你是活生生的,不能把它只做成一坨五彩斑斓的屎。我们搞专业音乐的这些人,应对各种不同种类的艺术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
  
讲究人生的各种品
  
  生活中,王中山不知不觉地会把音乐和诗歌贯穿起来。自谦自己在诗歌方面是个大业余,就是在闲暇的时候把玩一下,以丰富内心的生活,自己对诗歌的喜爱是因为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一种永恒的东西,可以把它当作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有闲时间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补充。不仅如此王中山笑言道他是个讲究人生各种品的人,而且这种品是个慢慢咀嚼的过程,某种情感从内心中渗透出来,感觉它可以用文字语言表达,就选择用诗歌;有一种情感觉得用绘画比较贴切,就选择绘画;有一种情感特别适合用声音表达,就选择音乐。
  审美品味水平是一个不断积累学习的过程。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也会审视现代诗歌和现代音乐包括电影艺术等一切艺术形式。他直言自己是个早熟的孩子,很小就开始看《萌芽》、《作家》,长大之后看各种好莱坞大片,到后来在音乐创作方面不断和国际大师合作,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平日闲暇得空,王中山爱好去展览馆看雕塑,去美术馆看书法和绘画,甚至去某处看风景时,都会特意留心碑林,因为看到那些行云流水的挥洒时,能读到作者当时的内心,就像看舞台剧一样,总之他对写诗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对自己的诗作如果有一两句精彩之处,也会自觉得意。
  当谈到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时,王中山认为传统艺术就像人们正常的白天生活,是梦醒时分创作的。比如我们听到的传统的筝曲和用传统风格创作的当下音乐。现在所谓的那种无意识的意识流的作品,就像人在后半夜的梦中创作,有时显得无序凌乱,但是这种凌乱最好是反映人内心最美好的那面,可以是那种甜美的梦,不要传达那种个性化的噩梦。
  “我们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包括诗歌、绘画、书法等就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各种感受,试图寻找一种东方气质,一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我所玩的包括诗歌等的所有东西,就是想在其它艺术门类里边寻找一种人类情感共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寻找一个平衡点。
  
隐于市的城市隐士
 
  “我的生活是多彩的,喜欢祖国的山山水水,喜欢用心来体验大自然,这样造就了我内心中的诗意,有了这种诗意,通过写就变成了诗,通过绘就变成了画,通过弹就变成曲”王中山把生活诗意成一首妙笔生花的诗篇,写意为一幅笔精墨妙的画作,弹奏成一曲余音绕梁的乐章,如智者般乐山山如画,仁者般乐水水无涯。
  古语云:知足者常乐。“我的生活状态一直处在自然山水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状态当中,我可以完全地融入进去。目前还仍能保持一种城市隐士的心态,渐入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可以悠闲的在护城河畔泡茶吟诗”,王中山淡然的笑谈目前的生活状态。诗如其人,正如其诗《筝歌》中写到的“高山流水的苍远 渔舟唱晚的淡定 让时光刹那间急停 烟雨云霞过后 是出世的宁静与永恒”一颗跳动在纷繁俗世间的心,只因机缘巧合步入“多弦的世界”,从此,一双巧手“演绎纷繁的心声  每一次倾心地拨动 都会惊现久已尘封的梦萦”。
    “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盏茶”音乐家诗人王中山带着一种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淡泊豁达,恣意绽放着成熟男士的魅力,尽情挥洒着李白“诗酒傲王侯”的直率、洒脱。在听觉与心灵间自由对话,让心灵与艺术水乳交融,艺术与灵魂的握手,在唯美诗情中奏出弦声悠扬达到灵感与听觉的完美互通。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