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报纸牵起一段扬琴缘

\

    2019年1月14日上午,现年83岁的华东模范中学退休教师李敏杰老人将一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蝴蝶型扬琴捐赠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这架扬琴陪伴了老人大半个人生旅程,也承载了老人许多的美好回忆,但老人认为它或许能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便决定将之捐赠出去。该扬琴的琴盖与琴体均上有红棕色漆料,琴盖上绘有金鱼、童子以及分别手持仙桃与铜钱的两个人物等寓意富贵、吉祥的图案,并且隐约可见“广州濠畔金声老馆”字样。琴面有两个圆形音孔,音窗饰以“松下问童子”图案的骨雕,两排七码,左侧弦钉为八角铜钉,右侧弦轴为四角铜钉,钢丝弦42根,架于两排琴码之上。琴体前方还设一精巧抽屉,专门用于放置校音锤。

\

从新世纪伊始的一场展览说起
    2000年12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一场“老弦遗韵——三十年代上海丝竹乐器史料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以此为专题举办的展览。这场展览主要展出的是上海二十世纪上半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团体“大同乐会”的相关史料,以及在沪致力于民乐活动的部分人物介绍、乐器、手稿以及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当时参展的有一架蝴蝶型扬琴,设计精美,2000年12月16日《新民晚报》的报道中就特地提到了这架蝴蝶型扬琴,当李敏杰老人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就想到自己家中也有一架与之十分相似的蝴蝶琴,于是便萌生了将之捐赠的念头。

\

老扬琴诉说民国记忆
    李敏杰老人祖籍广东,后来祖上来到上海,便定居下来。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她们举家从闸北“来安里”逃难到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爱文义路793号租房居住,她与姑姑和叔叔们住在一起。当时她的这些长辈们都还年轻,在学习和工作之余也进行各种文体活动,还参加了由广东人组办的一个叫“三馀学社”的社团,社团里面都是一些爱好广东音乐的年青人,经常有音乐学院的老师来教授各种乐器,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她的叔叔、姑姑,包括她父亲都跟着学,所以每人都会演奏一两种乐器。他们家里面也买了各种乐器,有笛子、二胡、秦琴、月琴、扬琴等等,经常有朋友来家里聚会,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如果有慈善募捐活动,他们也会登台表演,还时常参与电台的义演,为抗战募集捐款,由听众点唱,他们各自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李敏杰老人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扬琴演奏。

\

    李敏杰老人在进入中学之后,班级也经常举办一些文娱活动,她就会邀请同学一起到家里来学习乐器,由她六叔来教,每周一次。她因为家里有现成的乐器,所以一直坚持练习,能弹奏很多曲子,而这架扬琴,她对着曲谱,也能弹好几首广东音乐的曲子。之后她因工作、结婚生子,也就没时间再练琴,后来又因搬家等事宜流失了一些琴,但这架蝴蝶型扬琴虽然有所损坏却还保留至今。在看到《新民晚报》的报道后,李敏杰老人意识到这种琴可能已经不多,与其留在自己身边成为摆设,不如捐出去,或许还能发挥价值,于是便决定将之捐赠给这篇报道中的活动主办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在老人长子王纪文先生的多方努力下,终于为老人达成了心愿,为老扬琴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老扬琴寻根三部曲
    扬琴本为中东的亚述、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所流行的一种击弦乐器,名为萨泰里琴。明朝,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在广东一带流行,形制大都是二排七码或八码的小扬琴,样式一般有蝴蝶形和梯形两种。扬琴首先进入广东音乐中,并成为主奏乐器之一。李敏杰老人捐赠的这架扬琴琴盖上“广州濠畔金声老馆”的印记昭示着其出身,老扬琴的寻根之路也由此展开。


1、广州濠畔街
    根据查考发现,广州濠畔是广州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的名称,因位于明代广州归德门南护城濠畔而得名。明清以来,濠畔街更以其众多的乐器作坊和精良的乐器制作成为驰名中外的“乐器一条街”。当时,濠畔街乐器作坊所制各类乐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2、金声馆
    据《广州市越秀区志》记载,濠畔街的乐器制造有数百年的历史。明崇祯十七年(1644) ,濠畔街已有“金声馆”乐器作坊,从事二弦、秦琴、竹提琴和高音三弦等民族弦乐器的制作,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至清道光末年 ,“金声馆”派生了“正声馆”、“悠扬阁”、“金城”等乐器作坊,民国时期,又增设了“全声”、“德声”、“文声”、“扬高声”等多家乐器作坊。


3、金声老馆
    至于这架扬琴上所刻的“金声老馆”则未见于史料,但从该作坊遗存较多的乐器实物推知,其盛期应在民国初年,而店号的起始,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道光末年金声馆派生正声馆、悠扬阁等乐器作坊之时,金声馆的嫡传后裔改称“金声老馆”,以与新开张的作坊有所区别;二是清末民初,濠畔街乐器作坊达到鼎盛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相关作坊为了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而祭起百年老字号作为招牌。同其他个体作坊一样,“金声老馆”的存在时间也当止于20世纪50年代“和声乐器生产合作社”成立之时。因此李敏杰老人捐赠的这架老扬琴可能是民国时期所产。


“同门”相见
    巧的是,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民族乐器陈列馆恰好也藏有一架“金声老馆”生产的蝴蝶型扬琴,该琴为民国年间制作,其外形与李敏杰老人的扬琴极为相似:两排码七档,硬木边框,桐木面板,人物图案骨雕音窗,右侧音窗下方贴有红色纸质商标,黑色印文可见“金声老馆,粤东省城濠畔街开张,精制文庙琴瑟、各款奇巧弦索。自带太古琴弦、七里湖丝弦线。本馆并无分支别店。近有棍徒欺图财利,依样假冒招牌发卖。宾客光临,请认本馆招牌为记,假冒男盗女娼。”等字样。左侧八角拴弦钩钉,右侧四角调音弦轴,铜丝弦42根分置于两排琴码上,七档二十一音。琴体前方有一精巧抽屉,用以放置校音工具。

\

    据李敏杰老人所说,她的这架扬琴上本也有红纸黑字的纸质标签,不过已经遗失,如果对照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藏有的扬琴所贴的标签的话,估计也是内容相似的防伪标识。而且从两架琴的相似度来看,也进一步加大了李敏杰老人的扬琴是民国所产的可能性。虽然这架老扬琴具体产自何时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其至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能相对完好地保留至今实属不易。


    一篇十多年前的报道牵起了如今的一段扬琴缘,老人的琴又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遇到了其出自同门的“兄弟”,让人不得不感慨这一段殊胜缘分,也感谢李敏杰老人对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信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一定不负所托,妥善保存这份珍贵礼物。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