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高占春

    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家不胜枚举,民乐演奏家更是不计其数,但在中国民族乐器领域中,能集高超演奏技艺和精良制作技术于一身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在琵琶制作界近代知名人士中,我们知道北有满瑞兴,南有高占春,两人分别代表了北、南两种风格特点。然而高占春能弹得一手好琵琶,这一点是一般制琴师所望尘莫及的,他自己也颇感自豪。这为他不断提高琵琶制作技艺、最终成为国家级高级技师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高占春193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1950年来到上海,在“中华国音社”乐器店学艺,师从其父高双庆。1951年起,在其父开设的“高顺兴乐器社”学习琵琶、二胡、月琴等乐器的制作。1957年,高占春加入上海市第五乐器合作社“京音斋”小组,专制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1958年转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

    20世纪60年代初,是中国琵琶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演奏家及作品的需求,琵琶上出现了3大改良:
    1.琵琶音位上普遍采用了6相18品和6相24、25品的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法;
    2.琵琶弦由丝弦改革为钢丝弦、钢丝
尼龙缠弦直至钢绳尼龙缠弦;
    3.右手真手指甲弹奏演变成用赛璐珞假指甲来代替;

    这三种变革,使琵琶在声学品质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用传统方法制作的琵琶装上振动力强大的钢质琴弦后,会产生声音散、发空的缺憾。为解决这一问题,高占春与厂技术科的李伯寿一起攻关。经历多次失败后,高占春受小提琴面板内的音梁启发,在琵琶复手下的面板内设置倒八字音梁,经过反复试验弹奏后,厂内同仁都感觉效果不错。高占春采用这一新方法精心制作了两把琵琶,并邀请上海音乐学院卫仲乐和上海民族乐团孙裕德等几位琵琶专家来厂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琵琶声音的确有了很大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卫仲乐和孙裕德当场拍板买下了这两把琵琶。时至今日还有人跟高占春开玩笑说:“你是凭这两把琵琶起家的。”
   
   琵琶八字音梁这一重大发明,使琵琶的声学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64年,全国琵琶制作交流会上,高占春的琵琶作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参赛产品被评为一流产品,这为1984年“敦煌牌”红木琵琶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奠定了基础。
   
   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在《乐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高占春的八字音梁琵琶给予了高度评价:“高占春在第一次全国的乐器制作比赛中,就获得了第一名……琵琶里面有一个八字音梁,这个八字音梁是高占春第一个用的,这对琵琶音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一般制作乐器的师傅只擅长手工活,不会演奏乐器。高占春认为,这样的制作师是不够全面的,制琴效率低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从60年代开始,他先后拜浦梦古、陆德华和林石城先生为师,学习弹奏琵琶。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学苦练,他学会了《阳春白雪》、《彝族舞曲》、《十面埋伏》等数十首琵琶曲,相当于琵琶八级的演奏水平。他也曾应邀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表演琵琶独奏。学习过民乐的人都知道,琵琶弹奏在民族乐器学习中相对较难,高占春的制作与演奏相辅相成,同时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可见其在演奏上狠下功夫的良苦用心。林石城先生对此也在《乐器》上赞赏道:“高占春的琵琶制作技艺是跟他爸爸学的,而能演奏琵琶是跟我学的,所以他不单能制作琵琶,而且还会演奏琵琶,这对他的制作有很大的帮助”。

    民族乐器的制作,相当一段时期是在手工作坊中进行的,其手艺的传承主要是靠实际操作及聆听师傅口授,并没有什么文字资料。高占春只有初小的文化水平,但他凭着自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毅力,把制琴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既为提高制作水平及时总结经验,也为将来与林石城合作写成《琵琶制作》一文打下了基础。80年代初,高占春已经积累了30余年的实践制作经验,同时他也不断地把在制琴过程中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他萌生了把制琴心得记录成书的念头,但他当时文化水平有限,要写成工艺技术性很强的文章有一定难度。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又参加了夜校的文化补习班。他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同时一点一滴地写作。工夫不负有心人,高占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琵琶制作》一文的初稿,后由林石城修改整理成文,在1982年的《乐器》杂志上分9期连载发表。这是我国琵琶制作史上第一次发表的专业性文章,对我国琵琶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琵琶制作》一文的发表,使琵琶制作在形制、规格、音响品质等方面有了一个趋于规范化的参照系数。高占春的这一贡献,不仅对琵琶制作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其他乐器的制作也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80年代初,我国音乐家叶栋对“敦煌琵琶谱”中的《品弄》等25首曲谱进行了解译,但需要用唐代4弦4品的琵琶演奏,仿制这种唐代琵琶的担子就落在了高占春的身上。高占春的父亲高双庆原有一把唐代形制琵琶,可惜文革中被毁了,高占春凭记忆,再参照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琵琶的照片,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绪然的配合下,试制成了仿唐琵琶,并由叶绪然在1982 年“上海之春”活动中演奏。这种琵琶琴项向后弯曲几乎呈90度,4根弦、4个相、无品、面板中部两边各开有半月牙形音孔,发音清空幽柔,颇有古韵。在此基础上高占春又成功研制出唐代五弦琵琶和六弦柳琴等改良产品。

    几十年来,高占春制琴工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琴发音明亮清脆、宽厚响荡、手感舒适、外形美观,深受我国琵琶演奏家的喜爱。刘德海70年代演奏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用的就是高氏琵琶。1980年“上海之春”全国琵琶大奖赛中,一举夺魁的青年演奏家何树凤,用高氏琵琶演奏的琵琶经典名曲《彝族舞曲》征服了观众和评委。

    由于高占春对琵琶制作的突出贡献,1990年被聘为技师,1993年又被聘为国家级高级技师。

    如今,高占春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活跃在国内琵琶界,他一直关注并经常参与“敦煌牌”琵琶的改良及制作比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高占春表示,将为中国琵琶制作事业继续奋斗下去。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