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巧匠——胡琴伯乐

     刘天华的《良宵》、阿炳的《二泉映月》、刘文金的《长城随想》,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等等,从这些二胡演奏大师的经典名曲中,人们都能够充分感受到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二胡通常用来表达人们的思念、渴望、悲怆、缠绵之情,尤其是她独具的仿声功能,使她成为最适合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固然令人钦佩,而乐器制作者们更当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没有这样的名望或那样的声誉,只有默默无闻地耕耘,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在这些勤奋的耕耘者中,有一位如今仍然活跃在二胡制作行业中的银发老者,他就是国家级二胡制作高级技师——王根兴。王师傅虽然没有像著名二胡演奏家那样拥有广泛的知名度,但在业内和胡琴爱好者中,则是人人皆知。王根兴与二胡这两个字已经紧密相连,网上求购王根兴真品二胡的帖子层出不穷。有个帖子说,“好不容易买到一把王根兴制作的二胡,为了这把琴,害得我把荷包都掏空了,不过还是值得的。”
 
  王根兴的二胡到底好在哪儿?有什么特点?二胡史料书《弓弦南北》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王根兴)最善识配、驾驭不同材料的琴筒和琴膜,鞔皮定能把‘二胡味儿’调到最佳,并且其音质与日俱增。挑琴者多是边拉边说,这肯定是老王的‘二胡味儿’,就要他的琴。”业内人士对他的制琴之道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称其对二胡原材料的识别和把握有伯乐之才;业内演奏者对他的琴则有这样的评价,“音色柔美、圆润,低音区浑厚扎实、中音区明亮饱满,具有极为浓郁的二胡韵味,是典型的南派风格,特别适合演奏中国古典和传统曲目。”
 
  王根兴, 1935年9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无锡,与民间艺术家阿炳是同乡,这大概是个巧合,但与二胡结下深厚情缘,却是由于他的一次不经意选择,从而成就了这位当代的二胡制作大师。1950年12月,15岁的王根兴来到“唐泳昌国乐器行”学艺。店主唐银浦是乐器行的老板,擅长演奏乐器,二胡、琵琶、三弦等样样都会,唐银浦虽然不会制作乐器,但他耳音特别好,对乐器音质的鉴别有独到之处,见王根兴有一股子灵气,就收其为徒。王根兴开始一边向一位名叫许保卿的店员学习木工手艺,一边根据店主的要求,摸索制作乐器。王根兴勤奋好学,三年之后开始独立坐镇“国乐乐器行”店面(今上海市广东路),制作和经销乐器。1956年加入上海市第二乐器合作社唐泳昌小组,主要制作拉弦乐器,负责拉弦乐器新产品的开发研究,研制出大胡、中胡、有机玻璃二胡等产品。1958年各合作社合并成立了上海民族乐器厂,当年7月王根兴进入一厂工作,当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建立了弹拨和拉弦高级组,专门制作高档乐器,王根兴、万子初、吕三男等人是第一批成员。
 
  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后,王根兴如鱼得水,与同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并且有更多的机会与一些国内知名二胡演奏家接触,协同研制拉弦乐器,年轻的王根兴此时更加勤奋,更加投入,为之后形成“王氏”风格特点的制琴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独奏比赛中,闵惠芬、吴之珉等人一举成名,分获一、二、三等奖,他们使用的比赛琴,正是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王根兴等人制作的。当时《新民晚报》在1963年5月15日的第二版,刊登了茅鹏九撰写的文章:“……二胡比赛期间,最紧张的可算青年技工王根兴了,因为上海选手的比赛琴,都是王根兴在一个月前制作的新琴,音色没有老琴柔和,他经常去征求演奏者的意见,每把琴都反复调试过,但还是放心不下,直到闵惠芬和吴之珉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时, 王根兴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0年代初期,全国的民族乐器制造业已涉及到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个城市、30多个生产单位,产品的质量、规格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轻工业部为制订民族乐器工业国家标准生产规划,召集了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民乐制作者进行研讨,上海的王根兴、万子初、李伯寿等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要求各地制作者在生产规格标准大致统一的前提下,尽量发挥个人的创新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流派风格。
 
  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研讨,王根兴发现了二胡制作上的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当时二胡的六角琴筒内壁是光滑平整的,琴杆是正圆形的,因此,二胡的音量不是很大,圆形的琴杆受力后易弯曲变形,如果放大琴筒和琴杆的直径,势必造成生产产品标准的紊乱,王根兴日思夜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受到打击乐器大鼓的启发:二胡要增大音量,就要扩大琴筒的内膛。在厂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按鼓内膛的形状,在二胡琴筒内开一个凹槽,这样既增大了音量,琴筒外形尺寸又基本保持不变。之后,又研制出椭圆形琴梗和棱形琴梗,提高了琴梗的抗拉强度。1966年全国五项民族乐器标准审定及产品评比会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琵琶、二胡等产品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这次的产品评比会,为后来的“敦煌牌”红木专业二胡荣获“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奖”奠定了良好基础。
 
  70年代,王根兴经常和国内一些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如闵惠芬、王国潼、汤良德等人相互交流演奏和制琴心得,例如对圆形二胡、正八角二胡、前方(八角)后圆形二胡音色的对比。他与新影乐团的汤良德合作,将前方后圆二胡的传统圆形花窗改为可以转动调节的半月形花窗,可根据不同需要对声音的传导进行调节。以王国潼为代表的北派演奏家,对前方后圆二胡情有独钟,因此该款二胡在北方一直沿用下来。而南方使用的基本上是六角二胡,对此,王根兴有一个说法:“我感到六角二胡比八角二胡更柔和些。制作上的把握要求差不多,选材要求也基本相同,主要是皮膜和琴筒要匹配好,两者要不断地融合最终达到新的水平。”
 
  王根兴师傅在民族乐器制作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四、五十年,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他对二胡材料的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在行业中可谓姣姣者。从琴筒材料和蟒皮的选择,到琴筒六块板之间的配置;从蟒皮与琴筒的巧妙搭配到三次套皮(鞔皮——拆下浸水——鞔皮自然干燥,如此反复三次),让皮膜充分伸张,使振动的自由状态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反复试听琴筒的振动频率(音板的振动频率与皮膜的振动频率);直到最后一锤定音,这样一系列完整的制作程序。他的琴,刚演奏时发音略有紧感,尔后,趋向柔和,能在较长的使用期内保持良好声学品质。内弦有力度,手感舒畅,音质丰满、圆润;外弦明亮、清晰,富有弹性。令人叫绝的是,他对优质二胡(半成品蒙上皮的琴筒)的振动频率,有超凡的记忆力,他能够在胡琴完全成品之前就基本上判别出该琴音质的好坏,这种能力,非有几十年的深厚功力,难以达到如此境界,有人问,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吗?老王笑着回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从他在90年代初考国家级高级技师时,写的一篇答辩论文《浅谈蟒皮的识别与应用》中,大概还是能够领略到其中的一二。
 
  1990年经上海市劳动局批准,王根兴被评聘为技师,1993年通过考核,又获得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高级技师证书。
 
  1995年,花甲之年的王根兴师傅光荣退休,但从退休至今的将近二十年里,王师傅从未离开过敦煌乐器,受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返聘,他依旧一如既往地参与敦煌乐器的改良及产品开发,指导青年工人,在技术上把关。
 
  王根兴的二胡已成为海内外演奏家的演出、比赛、示范用琴。王师傅表示,只要我的身体健康,就会一直致力于民族乐器的制作事业,使其发扬光大。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经销商网点| 消费者维权| | 设计制作:魔方设计
联系我们 上海市闵行区联明路400号 TEL:021-54867570 FAX:021-54865771
沪ICP备14009875号-1
Copyright ©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5791号